2014年6月25日

菩提心的修持(6)菩提心的重要性-菩提心的生起



丹頂堪布(Khenpo Tamding Gyalpo)開示

對於一個初行者而言,修持菩提心不是要你馬上斷除自己的首級,或是截肢布施,並不是這樣的。修持菩提心最主要的下手之處是修持一顆悲天憫人的心,首先要有一顆正確的悲心。什麼是正確的悲心呢?如同之前所說,不分別愛憎親疏而能夠生起慈悲的心。若對於自己的親人能夠生起慈悲,可是對於自己所反感的人卻不能生起慈悲,依然還沒有做到正確的悲心。我們應該做到無論是怨親或是至親,都能生起同樣的悲心。這與串習有關,當我們串習悲心的時候,也會因為有情而產生差異。例如因為有情的大小,生起的悲心也會不一樣。對於微小的昆蟲,可能覺得牠是小生命而已,就忽視牠了,生起的悲心並不強烈;若是一個大的動物,生起的悲心就會強烈一點,這是習氣使然。所以我們會因為境而生起或大或小、優劣的各式各樣的慈悲心。可是我們要知道,正確的慈悲心不應分別大小、自他、怨親,都應該要一視同仁的生起。

舉個例子使各位更加明白。看到一隻螞蟻死掉了,我們就會說:「哦!一隻螞蟻死了。」知道螞蟻死了生起悲心是一件好事。可是當我們來到市場,看到一隻豬被宰了,牠的頭高高的掛在那裡,當下我們會產生難以忍受的悲心。可是這個悲心並不像看到螞蟻死掉時的感覺。為什麼會有這樣強烈的差異呢?

因此修慈悲心的時候,不應該有大小、優劣的分別,因為一切的生命都是平等的。當我們看到螞蟻的死跟看到豬被宰的時候,都應該同樣生起難忍的悲心,這才是正確的。若擁有這樣的悲心,可以說已掌握了成就無上佛果最甚深義及最關鍵的法門。

有人認為悲心、菩提心好像只是在幫助別人而已,對自己沒有太大的好處。這種想法是錯誤的。所謂的菩提心並不是要你馬上做到布施自己的頭、布施自己的手,也不是說只為別人著想,都不為自己想。當我們成為一個大乘的修行者,擁有的是一顆想要利他的心,那麼自己的利益就可以直接或間接獲得的。菩提心掌握了成佛的至高關鍵,既然如此,那麼今生今世的事業,如何不能透過菩提心而成辦呢?今生今世只是小事而已。沒有比菩提心更強大的淨化罪障的方便,也沒有比菩提心更強大、更直接消除障礙、消除違緣的方法了。

如果我們有非常善良的悲心,或許這個悲心沒有辦法馬上幫助到別人,就覺得自己的悲心沒有用處,甚至因此感到灰心。要知道這是沒有必要的。經論裡面說:「就算沒有立刻幫助到別人,但是這種悲心恆時不可以捨棄,而且要不間斷的串習利他,總有一天可以真正利益到他人。」

《入菩薩行論》有一段話:「僅僅思維利他,所獲得的力量就勝過供養一切諸佛。」有情是無量的,思維想要利益無量的有情,所獲得的利益就是無量的。所以,思維利他的力量非常強大。例如我們昨天晚上討論到,可不可以平息颱風?我們生起悲心有沒有實際發揮作用是一回事。就算無法完全平息颱風,但若生起悲心向蓮師祈請,一定會有幫助的。就算無法令颱風完全平息,也可以令它減少傷害。只要有悲心,就一定會有幫助。

菩提心只有善良的人可以生起,一個惡劣的人無法生起菩提心。《四法經》談到生起菩提心的四個因:「第一個是見到菩提心的利益,第二個是對三寶有強烈的信心,第三個是見到有情的苦而生起悲心,第四個是透過善知識正確的引導,例如為其宣說菩提心的利益等。」透過這四個因能夠生起菩提心。

因此有一顆善良的心、善念是非常重要的。宗喀巴大師說:「若心善則地道皆善。」阿底峽尊者在世的時候,有次他的手不太舒服,他就將手放在種敦巴尊者的懷中說:「你加持我的手吧!因為你心地非常的善良。」阿底峽尊者的成就已經非常大了,他為什麼這麼做?他是讚美善良的心。

阿底峽尊者在稱呼自己上師名號的時候都會合掌在心間,但是稱呼金洲大師的時候,他合掌在頭頂。於是弟子就問:「是不是你的上師有功德大小的差異呢?或者是恩德上的差異呢?為什麼你合掌的位置不一樣?」

阿底峽尊者回答說:「我的每位上師都是佛,跟佛無二無別。但是我在相續中能夠生起一絲一毫的悲心,是因為金洲大師的緣故。所以金洲大師對我的恩德特別強大。」

因此在我們日常生活中、或者上座時應該思維:「願上師相續中所擁有的珍貴菩提心,即刻遷轉於我的相續,即刻融入我的相續,於我的相續中圓滿。」若以這樣的方式發願與修持的話,即為最好的修持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謝謝您的留言,將會在確認後公布。
Thank your for the message. I will confirm the message and publish la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