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20日

菩提心的修持(4)菩提心的重要性-菩提心的差別

丹頂堪布(Khenpo Tamding Gyalpo)開示

菩提心分為「願菩提心」跟「行菩提心」,也有「慈悲喜捨」……等等不同的說法。談到發心,我們需要檢視早課的時候,我們的發心是屬於哪一種?事實上,我們雖然會念發心願文,在發心的字句裡有「為利等如虛空如母有情」等等,我們也知道等如虛空的如母有情非常廣大、眾多。可是我們還必需要去檢視自己是不是只是落於言詞呢?發心不應該只是口中說說而已,我們還必需深刻的思考:
  1. 當我們面對自己所不喜愛的人,是不是也能夠同樣生起「願他能夠擁有安樂」、「願他能夠遠離痛苦」呢?
  2. 當我們想到自己所喜愛的人時,念到願他能夠具有安樂、遠離痛苦的時候,內心有什麼差別嗎?
我們平常會分別自己與他人、怨敵與親疏,可是一旦成為大乘的修行者,發心的時候就必須要檢視,是不是還存在著自他怨親的分別?是不是還想他是我的怨敵?他是我的至親?當面對怨敵的時候,會發覺要對他生起慈悲心、菩提心是困難的,很難做到的;當面對自己討厭的人要生起悲憫心的時候,也會發覺到內心似乎有個疙瘩、有個阻礙。

以初行者的角度而言,當你想要對敵人生起慈悲心時,會發覺與對自己的至親生起慈悲的心是不一樣的。當要對自己的怨敵、討厭的人生起慈悲心、菩提心的時候,發覺有困難、有阻礙,才是真正在修持慈悲心跟菩提心,因為這是在實踐的體驗。若沒有考慮到怨敵跟至親的差別,只是念著「為利一切有情願能成就無上的佛果」……,這代表並不是真正在實踐悲心跟菩提心。這個道理就好像一個修持禪定的人,剛開始的時候發覺到他內心的分別妄想變多了,有增強的感覺,為什麼呢?因為他的心正由禪定在攝持。若沒有絲毫感覺的話,可能是無知,或在不知不覺中迷惑了。所以說,當面對怨敵而修慈悲心的時候發覺有困難,對於怨敵想要生起悲心並不容易,這代表著我們正在往這道路行進著。

菩提心可以說是整個大乘道最精華的部份,可以說是整個大乘佛法的精髓,它是令大乘修行者獲得解脫以及成就一切智的根本原因。若失去了菩提心,在大乘佛法中要解脫、成就一切智是不可能的。一個大乘的修行者應該要好好受持菩提心的法門,若今天對於業果生起了信心,這種信心是投生於增上的人天善趣的正等的因;若生起了出離心,便獲得解脫正等的因。就像聲聞跟獨覺的羅漢,由於出離心的緣故,成為能夠解脫的因。對於大乘而言,菩提心是成佛無誤的因,所以稱為珍貴的菩提心寶藏。

佛陀在佛經中也這麼說:「若欲求正等正覺佛果不需多法,只需一法。何名為一法?一法即是大悲心。」若有大悲心,所謂佛果即於掌中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謝謝您的留言,將會在確認後公布。
Thank your for the message. I will confirm the message and publish later.